写作本书时,作者曾与创业者和博客读者交流过很多想法,以测试想法的受欢迎程度。其中有一个比较具有争议的话题,即是否应为问题访谈打分。一些读者认为打分是个好方法,因为这有助于他们了解自身需求的发现进程,并为某一解决方案的需求强度评级。其他人则持反对态度,有时反对的声音非常强烈,他们认为打分是个坏主意,因为这有违该阶段开放与探索性的本质。

本书稍后将具体介绍评分框架。但首先,我们要提出一个解决方案,即问题验证完全可以发生在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。

尽管问题访谈的目的始终如一(这决定了你是否有足够的信息和自信进入下一阶段),但达成目的的方法却各不相同。

在本章早先提到的阿什·莫瑞亚框架中,曾建议在访谈中先讲一个故事,从而提供有关问题的背景内容。然后提出更多具体问题,并要求受访者将问题按照重要程度进行排序。这是一种聚合性方法,受到了指引与关注,并试图量化问题的紧迫性和普遍性,以便比较许多已发现问题。在聚合性问题访谈中,你做的是重点关注细节信息(尽管你希望受访者可以畅所欲言,而访谈也不至于太过僵化),而非漫无目的地盘根问底。

聚合性问题访谈可为你将来的行动设定明确的方向,但要冒一定的风险,即由于过分关注某些自认为重要的问题,而无法让受访者说出对他们而言可能更加重要的问题。例如,你可能成功指引受访者回答了自己预先设计的问题,却无法从答复中发现意料之外的相邻市场或需求。

而发散性问题访谈则要随机得多,其目的在于扩大可用于解决方案的搜索范围。在此类问题访谈中,你与受访者讨论的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空间(医疗、任务管理、交通运输、预订假期等),并要求其说出自己的问题。你并没有提出一堆问题,并要求受访者对这些问题进行排序。相反,你或许想要印证一两个问题,但你不会直接问,而是通过受访者提及这些问题的次数来判断,并在一定程度上验证访谈的成功与否。

发散性问题访谈的风险在于,你关注的问题数量太多、范围太广,没有让受访者重点关注其中的某个问题。此类问题访谈常常抛给你太多的问题,却不能提供足够多的类似问题以及清晰的行动路线。

经过一定的实践后,才能在两种访谈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。一方面,你希望给受访者机会,让他们告诉你自己想要的是什么,但当你自认为找到有价值的问题时,又不得不做好准备,从而让受访者重点关注此类问题。同时,如果受访者无法与你产生共鸣,则不应反复强调这些问题。

如果你刚刚起步,并真心重点关注探索性练习,则不妨先试试发散性问题访谈。评分机制在此时没有那么重要。先收集初步反馈信息,然后看看其中有多少问题能和受访者随口说出的内容一致。一切进展顺利的话,则可转而对其他受访者展开聚合性问题访谈,并判断这些问题是否在更大范围内引起了共鸣。